赫伯特.布隆許泰特(Herbert Blomstedt)是瑞典著名指揮家,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崇高聲譽,他是一位回到過去偉大德奧指揮傳統的指揮,而他的音樂總是獲得最高的評價。儘管他在台灣並不為出名,但不論是在日本或美國,他都被視為是大師級的人物。1927年7月1日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(Massachusetts)的南部工業城市斯普林菲爾德(Springfield),並於1929年與家人移居至瑞典,之後就讀於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(Royal Musical Academy of Stockholm)與瑞典Uppsala大學。畢業後在德國Darmstadt學習現代音樂,又於Schola Cantorum Basiliensis學習巴洛克音樂。1950-1955年期間,跟隨馬克維契(Igor Markevitch,1912~1983)學習指揮,因此布隆許泰特間接算是巴倫波因的學長;於紐約市茱莉亞學院(Juilliard School)師從法國指揮家莫雷爾(Jean Morel);於壇格鄔(Tanglewood)的波克夏音樂中心(Berkshire Music Center)師從伯恩斯坦(Leonard Bernstein,1918~1990)。由於指揮成績相當優異,1953年還贏得了Koussevitzky Conducting Prize(同樣獲得此獎的還有1958年阿巴多)。1954年帶領斯德哥爾摩愛樂(Stockholm Philharmonic)首次登台,並與瑞典的Norrköping Symphony獲得了他生涯首次的音樂總監職位。1955年首次於薩爾茲堡(Salzburg)登台。
布隆許泰特接著擔任了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(Oslo Philharmonic,任職期間1962~1968)、丹麥廣播交響樂團(Danish Radio Symphony,任職期間1967~1977)與瑞典廣播交響樂團(Swedish Radio Symphony,任職期間1977~1982)等樂團的音樂總監。最重要的里程碑,是1975年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(Dresden Staatskapelle)主動邀請他擔任音樂總監,接下來的十年布隆許泰特率領這個樂團展開首次美國巡迴演出,並留下了許多經典名盤。
德勒斯登管絃時期
德勒斯登國立管絃樂團這個1548年就成立的史上最悠久樂團,儘管歷任音樂總監有韋伯(Carl Maria von Weber,1786~1826)與華格納(Richard Wagner,1813~1888),甚至曾首演理查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,1864~1949)九部歌劇,這些顯赫的音樂史重量級人物與這個樂團都有深厚關係。二戰期間雖是由貝姆(Karl Bohm,1894~1981)擔任音樂總監,然而在二戰末期德勒斯登遭受嚴重的轟炸,所有建築物都被夷為平地。二戰後直到重建的音樂廳成立前,樂團只能在許多臨時的大廳或商借的音樂廳演出;而原本的音樂總監貝姆也因戰犯問題離開樂團,之後音樂總監都是走馬看花更換頻繁,所以到七零年代後期前的這段時間,這些指揮實在無法對樂團的傳統產生深厚的影響。
後來樂團為了改善這種狀況,大膽邀請布隆許泰特這位只有帶領過北歐地區樂團經驗的指揮,入主這個數百年歷史的傳統德奧體系樂團。布隆許泰特從1969年就開始與德勒斯登管絃合作過,1972年成為了樂團的客席指揮,直到1975年受邀才正式擔任音樂總監的職務。德勒斯登管絃時期,他與德勒斯登管絃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盤,包括貝多芬交響曲全集、舒伯特交響曲全集、布魯克納交響曲等等,後面會詳細的介紹。帶領樂團的十年間,對樂團的影響也非常深厚,更將這個樂團帶回到與輝煌歷史匹配的水準。
布隆許泰特指揮這個樂團演奏的莫札特曲目,其柔美、新穎與合奏精練程度都是其他樂團難以聽到的。而這個樂團對布魯克納作品的魅力更是眾所皆知,法國號與木管的音色都值得大書特書。
舊金山交響樂團時期
離開德勒斯登管絃後,布隆許泰特於1985年到1995年間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(San Francisco Symphony)音樂總監,並使樂團在短短的時間裡面提升為當今世界一流的樂團。擔任時間從於1985年到1995年。
舊金山交響樂團成立於1911年,隨後蒙都(Pierre Monteux,1875~1964)帶領樂團十七年的時間,對樂團水準的提升具有相當的貢獻。隨後雖有克里普斯(Josef Krips,1902~1974)、小澤征爾(Seiji Ozawa,1935~)與德華特(Edo de Waart,1941~)等指揮入主,但是舊金山交響依然只能算是具有相當水準的地區性樂團而已。直到了1985年邀請布隆斯泰德入主音樂總監後,才將這個樂團提升至世界級的水準。儘管續任的當今音樂總監提爾森‧湯瑪斯指揮成果斐然,然而這個樂團的水準與名聲,幾乎可以說是布隆許泰特先前所打下的穩健基礎,就像萊納與蕭提對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關係一樣。
這個樂團的特色在於流動性高的合奏與絢爛奪目的銅管。早期這個樂團的木管水準稍嫌不足,音色也過於僵硬,但是在布隆許泰特帶領的十年期間,這些問題在目前都已不復見了。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十年間,布隆許泰特帶領這個樂團巡迴歐洲、亞洲、美國,並分別於薩爾茲堡音樂節、愛丁堡(Edinburgh)音樂節與盧森 (Lucerne)音樂節演出。原本在德勒斯登時期,他的名號還是只限制於歐洲,很少有機會指揮美國的樂團,但到了舊金山交響樂團之後,與美國各大樂團接觸機會大幅增加。包括1987年他首次與費城樂團合作,在音樂學院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;1988年,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也首次合作。
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錄音地點 Davies Symphony Hall殘響較長,演奏某些曲目較為吃香。在歐洲打滾多年的布隆許泰特,將其經驗導入樂團之中,從樂團的深處擴散出來,因此也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唱片。合作期間留下的唱片都打上了Decca(或London)的商標,其中有許多錄音都是某些曲目非常重要的版本,包括尼爾森交響曲全集、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等等
卸任後於1996年到1998年客席北德廣播交響樂團(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),並於1998年九月接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(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)音樂總監,直到2005年卸任為止。
萊比錫布商管絃時期
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成立於1781年,跟德勒斯登管絃一樣都是有悠久的歷史,而且也與許多音樂史上的重量級人物息息相關。包括曾任音樂總監的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,1809~1847)、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,1833~1897)親自指揮首演自己的第一號交響曲、姚阿幸(Joseph Joachim,1831~1907)首演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,甚至還於1919年進行史上首次布魯克納全本交響曲演出。但樂團於1943年被砲火摧毀後直到1981年重建之前,這個樂團一直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廳。近年來對該樂團影響最大的人物當屬馬舒(Kurt Masur,1927~)。
布隆許泰特接任音樂總監時年紀已經高達七十一歲了,因此此時正是可以聽到布隆許泰特老年所焠鍊出來的深厚音樂修養。在市場競爭劇烈的現代古典樂壇,布隆許泰特就像是我行我素的苦行僧一樣,默默耕耘古典音樂最嚴肅深刻的領域。
離開德勒斯登管絃後,布隆許泰特於1985年到1995年間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(San Francisco Symphony)音樂總監,並使樂團在短短的時間裡面提升為當今世界一流的樂團。擔任時間從於1985年到1995年。
舊金山交響樂團成立於1911年,隨後蒙都(Pierre Monteux,1875~1964)帶領樂團十七年的時間,對樂團水準的提升具有相當的貢獻。隨後雖有克里普斯(Josef Krips,1902~1974)、小澤征爾(Seiji Ozawa,1935~)與德華特(Edo de Waart,1941~)等指揮入主,但是舊金山交響依然只能算是具有相當水準的地區性樂團而已。直到了1985年邀請布隆斯泰德入主音樂總監後,才將這個樂團提升至世界級的水準。儘管續任的當今音樂總監提爾森‧湯瑪斯指揮成果斐然,然而這個樂團的水準與名聲,幾乎可以說是布隆許泰特先前所打下的穩健基礎,就像萊納與蕭提對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關係一樣。
這個樂團的特色在於流動性高的合奏與絢爛奪目的銅管。早期這個樂團的木管水準稍嫌不足,音色也過於僵硬,但是在布隆許泰特帶領的十年期間,這些問題在目前都已不復見了。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十年間,布隆許泰特帶領這個樂團巡迴歐洲、亞洲、美國,並分別於薩爾茲堡音樂節、愛丁堡(Edinburgh)音樂節與盧森 (Lucerne)音樂節演出。原本在德勒斯登時期,他的名號還是只限制於歐洲,很少有機會指揮美國的樂團,但到了舊金山交響樂團之後,與美國各大樂團接觸機會大幅增加。包括1987年他首次與費城樂團合作,在音樂學院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;1988年,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也首次合作。
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錄音地點 Davies Symphony Hall殘響較長,演奏某些曲目較為吃香。在歐洲打滾多年的布隆許泰特,將其經驗導入樂團之中,從樂團的深處擴散出來,因此也留下了許多重要的唱片。合作期間留下的唱片都打上了Decca(或London)的商標,其中有許多錄音都是某些曲目非常重要的版本,包括尼爾森交響曲全集、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等等
卸任後於1996年到1998年客席北德廣播交響樂團(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),並於1998年九月接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(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)音樂總監,直到2005年卸任為止。
萊比錫布商管絃時期
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成立於1781年,跟德勒斯登管絃一樣都是有悠久的歷史,而且也與許多音樂史上的重量級人物息息相關。包括曾任音樂總監的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,1809~1847)、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,1833~1897)親自指揮首演自己的第一號交響曲、姚阿幸(Joseph Joachim,1831~1907)首演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,甚至還於1919年進行史上首次布魯克納全本交響曲演出。但樂團於1943年被砲火摧毀後直到1981年重建之前,這個樂團一直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廳。近年來對該樂團影響最大的人物當屬馬舒(Kurt Masur,1927~)。
布隆許泰特接任音樂總監時年紀已經高達七十一歲了,因此此時正是可以聽到布隆許泰特老年所焠鍊出來的深厚音樂修養。在市場競爭劇烈的現代古典樂壇,布隆許泰特就像是我行我素的苦行僧一樣,默默耕耘古典音樂最嚴肅深刻的領域。
後萊比錫時代
布隆許泰特目前已將萊比錫布商交棒給目前聲望如日中天的夏伊 (Riccardo Chailly,1953~),離開至今依然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桂冠指揮與班貝格交響樂團(Bamberg Symphony)、丹麥國立交響樂團(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)、NHK交響樂團(NHK Symphony)等樂團的榮譽指揮。至今持續仍有許多現場演出與錄音發行中。
而布隆許泰特目前也穩定的客席許多重要樂團,包括柏林愛樂 (Berlin Philharmonic)、波士頓交響(Boston Symphony)、芝加哥交響(Chicago Symphony)、紐約愛樂(New York Philharmonic)、費城管絃(Philadelphia Orchestra)等等。他更是國際知名的音樂指揮教授,曾任教於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,並於美國許多音樂學院擔任客席指揮教授。得獎記錄則有2001年獲得布魯克納獎(Anton Bruckner Prize)、2002年獲得丹麥尼爾森獎(Carl Nielsen Prize),並受丹麥與瑞典獲頒為騎士。最重要的肯定當屬1992年,哥倫比亞大學為了表彰他對美國音樂的貢獻,授與Ditson獎;而獲得這個獎項的其他指揮還有史托克夫斯基(Leopold Stokowski,1945~1954)、伯恩斯坦、阿布拉瓦內爾(Maurice Abravanel,1903~1993)、杜拉第(Antal Dorati,1906~1988)、奧曼第(Eugene Ormandy,1899~1985)、提爾森‧湯瑪斯等等。
從1984年開始布隆許泰特就與妻兒定居於瑞士盧塞恩(Luzern),而布隆許泰特的妻子(Ehefrau Traute Blomstedt)已於2003年2月過世。
從1984年開始布隆許泰特就與妻兒定居於瑞士盧塞恩(Luzern),而布隆許泰特的妻子(Ehefrau Traute Blomstedt)已於2003年2月過世。